微信强化AI内容标识规范:公众号与视频号发布需主动声明 双标识体系今日生效

8月31日,微信珊瑚安全正式发布《关于进一步规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的公告》,明确根据国家四部门联合出台的《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》要求,将对平台内AI生成内容实施显式与隐式双重标识管理。该《办法》于9月1日起正式施行,标志着我国AI内容治理进入规范化新阶段。
公告强调,为避免内容传播中的混淆误认,用户在公众号、视频号发布AI生成的文本、图片、音频、视频等内容时,必须主动进行声明。这一要求与《办法》中"用户发布生成合成内容应当主动声明并使用平台标识功能"的规定完全衔接,覆盖从文本标注到虚拟场景呈现的全内容类型。
微信平台同步升级了内容识别技术能力,通过三重机制保障标识实施:对明确声明为AI生成的内容添加显著显式标识;在文件元数据中嵌入包含服务提供者信息、内容编号的隐式标识;对未声明但检测到AI特征的疑似内容添加风险提示。其中显式标识将以文字提示、图形符号等可感知形式呈现,而隐式标识则采用数字水印等技术手段嵌入文件数据,形成"可见提示+隐形溯源"的双重保障。
《办法》明确划定了AI内容治理红线: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恶意删除、篡改、伪造标识,不得为此类行为提供工具或服务。微信公告特别指出,违反标识规定或利用AI技术传播虚假、侵权内容的行为,平台将视情节进行处罚。这一要求与近期开展的"清朗·整治AI技术滥用"专项行动形成联动,构建起从生成到传播的全链条监管体系。

此次规范实施后,用户通过微信获取的AI生成内容将出现更清晰的身份标识。例如视频内容会在起始画面添加提示,文本内容将在首尾位置标注,音频内容则会插入语音提示。这些措施旨在提升信息透明度,帮助用户有效辨别内容真伪,维护健康的网络生态环境。
作为国内用户规模最大的内容平台之一,微信的执行方案为AI内容标识制度提供了实践样本。平台呼吁创作者严格遵守《办法》要求,共同营造真诚可信的内容空间,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规范框架内健康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