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长期接触垃圾数据会变笨,而你却还在用它写笔记?

最近刷抖音、看小红书上瘾,你会不会担心自己变笨?其实,真正“变傻”的可能不是你,而是背后的AI。
没错,你每天用来生成文案、找灵感、做选题的AI助手,正悄悄患上一种叫“脑腐”(Brain Rot)的病。这不是比喻,而是康奈尔大学等机构最新研究揭示的现实:大语言模型在长期接触低质量网络内容后,会出现认知能力的持续退化——这种退化甚至不可逆。
研究发现,当AI被持续喂食社交媒体上的碎片信息、情绪化表达、虚假内容和无意义重复文本时,它的理解力、推理能力和伦理判断都会显著下降。原本能精准分析用户需求、写出优质内容的AI,在“垃圾数据”浸泡一段时间后,开始产出空洞、偏激甚至错误的内容,就像一个长期刷短视频导致注意力涣散的人。
更可怕的是,这种“变笨”无法通过简单的数据清洗修复。一旦模型被污染,其性能从74.9%的准确率暴跌至57.2%,且难以恢复。
那我们该怎么办?难道要放弃使用AI?
当然不是。关键在于你怎么用它。作为小红书的内容创作者,你的每一个指令、每一次反馈,都在塑造AI的“思维方式”。想要避免AI“脑腐”,你需要:
✅ 使用结构化指令:明确主题、风格、受众,而不是只说“帮我写篇爆款笔记”;
✅ 提供高质量反馈:指出问题,引导优化,让AI学习优质内容逻辑;
✅ 主动过滤输入源:别让它直接模仿平台上的低质热帖。
AI不是万能工具,它更像一个需要引导的学生。你给它垃圾,它还你废话;你给它逻辑与审美,它才能产出真正打动人心的内容。
所以,别再让AI沉迷“信息快餐”了。从你的一次精准提问开始,帮它保持清醒,也让你的内容更有竞争力。

版权声明:本文所引用的部分图片来自网络,版权归属版权方所有。本文基于合理使用原则少量引用该图片,仅用于对数字营销的分析,非商业宣传目的。 若版权方认为该引用损害其权益,请通过极致了数据微信: JZL3122 联系我方,我们将立即配合处理。